公司新闻

为新中国奠基之创办大党报——《人民日报》:毛主席两次题写报头曾同时出版“北平版”“平山版”

  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是我党最具权威■◆■■、最有影响力的第一大报纸★◆■■★★,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风向标★■。谈及其诞生的历史,大都知道是当年由《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而成★★◆◆,但对其更详尽的演变过程,人们所了解的可能不是很系统。

  十分关心华北《人民日报》的办报方向和质量,他针对有些人不重视报纸工作的现象,强调指出“不能轻视办报”。他经常仔细阅读各解放区的报纸■■■,觉得批评的稿子越来越少了,原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太行《新华日报》不错,有批评和自我批评◆★★■。不过新版的华北《人民日报》最近好些,开始有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稿子◆◆■★■。反对报喜不报忧■★◆,反对欺上瞒下。当时,有些地方的报纸在宣传中◆■★,由于态度不认真■■★★■,没有好好研究中央政策,出现了许多错误观点和言论。比如说有的报纸★★◆■★■,不加选择、不加分析★■★◆◆★,宣传报道土改中许多包含“左◆★”倾错误的做法。针对这一问题,要求各通讯社■◆、报纸要进一步严明宣传报道纪律,正确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根据的提议,1948年6月和8月,中央先后发出了《必须以严肃科学态度对待宣传工作》和《党报必须无条件地宣传中央的路线和政策》,规定各地党报必须坚决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无条件地宣传中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要求各中央局、区党委要切实加强对报社■■■■◆◆、通讯社等重要宣传媒体的领导,对于自己发行的报纸,必须在每天出版之前,由一名懂得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看大样,进行严格把关,改正错误观点■◆★◆■,然后出版,坚决杜绝把错误的观点和做法作为好经验在党报上进行宣传。这为如何办好党报立了规矩■◆★◆、指明了方向。华北《人民日报》很好地执行了中央的办报纪律★◆◆★■◆,在原则性问题上旗帜鲜明,坚决与党中央保持一个声音◆■■★★■,奠定了全国性大报的基础。

  把华北《人民日报》办成党的全国性第一大报■■◆◆,是党中央着眼未来新政权建设的长远考虑,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华北《人民日报》虽然是中央华北局的机关报,但在中央的直接领导下,还同时担负着中央机关报的部分职责。华北《人民日报》的创刊■■,使中国的新闻宣传事业步入一个新阶段,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政治主张搭建了大平台。许多撰写文章在《人民日报》发表★◆■◆■■,有力推动了当前工作,同时也极大提高了报纸的政治性和导向性★■■★■■,迅速成为全国各解放区报纸、通讯社等新闻媒体的典范。

  办大党报,就要有一个名称◆■◆■,在这个问题上,是有一个酝酿过程的★◆★。1948年3月7日,以中央名义致电中央工委,“华北局成立后■■◆◆◆,大党报应如延安解放日报那样◆■,是同时代表中央和华北局的报纸,由中央负责■★★◆,集中新华社(范长江、两部分)、人民日报、晋察冀日报在一起,有充分条件办一个较好的报纸★◆★,其名称似宜恢复解放日报◆■★■。”“但中央现在尚无充分把握担负供给经费和管理事务的能力,似由中央会同华北局规定方针及计划交华北局办理为适宜。”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组织中央工委常委一起进行研究后◆★★■,认为原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人民日报》名称很好,没有地域限制,可以沿用。报请党中央和批准,最后定名为《人民日报》★■★■■。

  1948年5月底,中央决定晋察冀与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合并■★■◆■,新华社晋察冀总分社与晋冀鲁豫总分社合并,成立华北总分社。晋察冀边区《晋察冀日报》与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出版中央华北局机关报《人民日报》。不久,又确定了华北《人民日报》的人事安排■■★★。

  1948年5月初,《晋察冀日报》编辑部在社长邓拓的带领下,奉命从阜平的马兰村、麻棚村迁到平山县城南五里的里庄◆◆★■◆。里庄是个老区■◆■◆,建党较早,群众基础好,村民们纷纷腾出房子,有的搬到邻村亲戚家住。5月下旬★■◆■■,位于武安县河西村的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编辑部在社长张磐石的带领下★■★■,奉命向平山县里庄村转移,与先期到达的《晋察冀日报》编辑部会合。一时间,满载机器设备、各种工具及纸张的大车小辆缓缓驶来,里庄这个仅有200多户人家的小村庄,难以容下报社的全部人员和机器设备,有些车辆进不了村,只好停在村外等候命令。为了缓解压力,报社领导决定分出采访部等一部分单位和人员住到里庄村南面八里处的东焦村,主要是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的人员。将经理部迁到石家庄市南大街18号,印刷厂一部分搬迁到石家庄市郊区的北焦村■◆。

  1949年3月14日,《人民日报》(平山版)总体搬迁的日子终于来到了。编辑部出版最后一期《人民日报》(平山版)后,在老乡的帮助下,把编辑部的机器、设备★■★★◆、用品、资料和个人行李装在四辆美制十轮大卡车上。车慢慢驶离东焦村★◆◆★★★,乡亲们纷纷涌上街头★■,大家挥泪告别,依依不舍。3月15日■■★,《人民日报》编辑部全部进入北平★■■。当天的《人民日报》由来自东焦村的编辑部出版,在报眼位置刊登《本报移平出版启事》,宣告华北《人民日报》自当日起在北平出版,报纸发行期号为第270期。5月1日◆★★,进城后的华北《人民日报》,为了进一步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舆论覆盖空间的完整性,在其进驻北平一个半月时,创办了由自己直接领导的子报《人民晚报》★★■。7月31日■★■,《人民晚报》终刊,共出版了91期★■■★。8月1日,中央华北局机关报《人民日报》由代中央机关报正式成为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并沿用1948年6月15日的期号。

  两支队伍会师,虽然来自不同的两个地方,但同属太行山脉,工作环境大致相同■★。而且,两报都是我党重要的“喉舌”,所从事的业务也基本一致。有的还是多年未见的老战友,没有见过面的也早有耳闻,彼此仰慕已久◆◆◆■。所以大家聚在一起倍感亲切,没有什么心理隔阂。面对解放战争迅速推进的大好形势,们知道★★■◆◆★,很快就要进城办报,大家心情都非常激动★■,满腔热忱地投入工作◆■◆。两报会合一处◆◆■★★,为创办大党报做好了准备。

  《人民日报》是由《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而成的。这两个报纸从它们创刊到终刊,都经历了一段不同寻常的峥嵘岁月■★■◆,为宣传发动群众■◆◆、震慑战胜敌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后来的大党报《人民日报》的创办提供了先决条件。

  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提前入关■◆★■★★,与华北野战军联合发起平津战役,平津两大城市解放指日可待,接管平津的各项工作也有序开展起来★■★■◆。12月上旬,新华社和华北《人民日报》接到命令后★◆■★■◆,立即进行研究,抽调精干人员组成北上先遣队,准备随军进入平津接管通讯社和报社。《人民日报》派往北平前线日午后搭乘向北平前线运送粮食的大卡车出发◆★。21日进驻北平以南的良乡,在这里住下后,着手研究北平情况,学习党的城市政策,研究进城办报方案。

  1946年5月15日,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人民日报》在邯郸市火磨街东口的一栋二层小楼里创刊。6月下旬,从延安开会回来,带回为《人民日报》题写的报头。从7月1日起,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就换成了题写的报头★★■■◆。这年夏天,晋冀鲁豫中央局首脑机关迁到武安西部山区,其机关报《人民日报》报社也随着转移到武安的南文章村,后又搬到河西村。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人民日报》办报两年时间,共出版了746期。

  1948年12月24日■◆★,彭真■★、、赵尔陆向中央呈报了在北平设立新华分社和《人民日报•北平版》的报告。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先遣队向城内进发◆◆◆★。李庄带队接管了通讯社的北平分社,范长江带队接管了的《华北日报》◆◆★★★,准备出版《人民日报•北平版》。经过紧张筹备■◆■■■★,2月2日傍晚,《人民日报•北平版》创刊号与读者见面了■◆。创刊号刊登了社论《为建设人民民主的新北平而奋斗——代发刊词》,宣布当前的政策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创刊号还以显著位置发表了1月14日中央主席《关于时局的声明》,其中包括“八项和平条件”★◆★★◆◆。这样《人民日报》就出现了两个版本,总社版继续在东焦村按原有期刊号顺序出版,通常称为“平山版”。《人民日报》以两个版本同时发行,是《人民日报》在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现象。北平版的核心成分是总社派出的先遣队★★,是《人民日报》的一个分支。一方面从组织关系来看◆★◆■◆■,“北平版■■◆★”接受设在东焦村的总社领导,另一方面从日常编辑和稿件审批层次来说,又接受以彭真为书记的北平市委的领导★★★,实际上承担了北平市委机关报的任务。不仅如此,“北平版”由新华社副总编辑范长江担任负责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北平版■★”和◆★“平山版★◆★■■”又是平行的。从编辑部的组成情况来看,由于华北局增派的年轻记者■★◆★■■,◆◆“北平版”采编人员更年轻,受教育程度普遍达到大学水准◆◆,超过◆◆◆◆“平山版■■◆★◆”编辑部。《人民日报•北平版》终刊于3月14日,历时41天,改名为《北平解放报》,由北平市委直接领导◆■★,宣传、报道北平市地方新闻■◆★■■。7月31日■★,《北平解放报》终刊。

  创办大党报■◆★,早在1947年上半年就已纳入中央的重要议事日程。1947年2月,军队在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计划破产后■★■,改为重点进攻,纠集大部兵力向党中央驻地延安及山东解放区进犯。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党中央决定主动撤离延安。3月27日■■,中央机关报延安《解放日报》停刊★■★。党中央和一直考虑着,一旦形势好转,就迅速恢复中央机关报◆■★★◆◆。全面内战爆发后■◆◆■★■,尽管战事繁忙★■◆■,但筹办大党报的工作一直未停■■。

  在华北《人民日报》创刊后的一年时间里◆■,不仅提出政治上★★■、纪律上的要求◆★★■,而且还亲自指导稿件的写作和版面的设计,亲手撰写新闻稿件◆■★。这些稿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世所罕见■★★,达到他一生中新闻性文稿撰著的高潮■◆★。先后刊登在头版的吓退蒋傅匪军十万兵的★★◆◆■◆“电报稿”、《我军解放郑州》《东北我军全线进攻辽西蒋军五个军被我包围击溃》《中原我军占领南阳》《将革命进行到底》《评战犯求和》《评对战争责任问题的几种答案》等许多篇章堪称千古范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48年12月30日撰写的新华社新年献辞《将革命进行到底》★◆◆★,号召全党全军夺取革命战争的最后胜利。献辞以几乎整版的篇幅刊登在1949年元旦的《人民日报》头版上◆◆■◆。在头版正中,还刊登了手书题词:■■◆■“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

  1948年的8、9月份★★■,对石家庄和平山一带的轰炸和袭扰达到高潮,里庄村也是敌机袭扰的重点★■◆■■★,不时遭到敌机轰炸,造成很大损失◆★,严重影响了办报。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也为了恢复被影响的工作★★■■,报社领导决定◆■■◆,将设在里庄村的编辑部及设在石家庄市的经理部和印刷厂等单位向地处丘陵地带的东焦村转移。10月20日,住在里庄村的华北《人民日报》编辑部的大部分工作人员整理行装,入夜后摸黑翻越光禄山,进驻东焦村。社长张磐石住进村西南角的王秀芳家■■★■★,秘书长马健民住进村西头的王春秋家,副秘书长郭渭住进了王横子家的西屋■★★。同时,驻在石家庄市的经理部和印刷厂雇来几辆马车■◆,将部分档案、物品连夜转移到东焦村。从此◆■★■★,东焦村成了华北《人民日报》的新驻地,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各项工作秩序重新规范起来。当时■■◆■★■,战争气氛仍然很浓■★◆◆,报社印刷厂每天晚上印报,把防空作为大事,点灯时要把窗户用厚布蒙得严严实实,每晚都干到凌晨三四点钟◆■◆■。就这样华北《人民日报》在东焦村度过了145个日日夜夜。

  1947年下半年至1948年初◆★■★,解放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民转入战略进攻■★,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1948年2月16日◆■◆■◆,审时度势,从全国解放战争的战略全局考虑,向中央提出了合并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解放区的建议。在陕北接到的电报后,于2月20日复电:“我提议中工委于寅初召集彭真、★★★◆◆、、陈毅、邓子恢、康生、饶漱石到中央工委所在地开会讨论你两区合并的提议及支援整个南线北线的财政★■■◆★■、经济、军工干部,成立华北局机构,成立大党校、大军校、大党报诸问题。”根据中央指示精神,1948年3月3日◆★◆◆,在西柏坡主持召开中央工委会议◆■◆◆,与会者一致同意合并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中央局◆■■,成立华北中央局。在会议上说◆◆★■,两个中央局合并■★◆■,两个军区合并,野战军仍为两个,南、北兵团,其余要办大军校、大党校、大报纸、大银行◆■■。创办“大报纸★★■◆◆■”的设想正好符合中央的要求★★■◆◆,契合了当时革命形势迅速发展的需要,中央的声音需要传送出去★★■■■,不久后掌管全国政权也需提前做准备,因此,恢复中央机关报迫在眉睫。

  按照中央的决定,经过半个月的紧张筹备,1948年6月14日,《晋察冀日报》与晋冀鲁豫《人民日报》两报合并★◆◆■,准备出版华北《人民日报》创刊号。《晋察冀日报》最后一期刊载了社长邓拓撰写的《终刊启事》,并赋诗一首,对《晋察冀日报》办报十年的历史做了一个全面的总结,“毛椎十载写纵横★★★,不尽边疆血火情。故国当年危累卵,义旗直北控长城。山林冈浦胡骑过,子弟刀环空巷迎。战史编成三千页,仰看华岳共峥嵘■◆★。★■”6月15日,华北《人民日报》在里庄村创刊,创刊号上发表了《重要启事》■★◆,宣布《晋察冀日报》、晋冀鲁豫《人民日报》两报正式合并★■■■◆,即日停刊。统一出版本报,并于今日正式创刊。创刊号上发布了华北解放区成立的消息★◆★,并发表了长篇社论《华北解放区的当前任务——代创刊词》★◆■◆■。

  1940年11月7日◆★■■,即晋察冀军区成立三周年之际■◆■,北方分局决定■■,隔日出版的《抗敌报》从第457期开始,改名为《晋察冀日报》■◆★■★■,并在头版上发表了简要的《革新启事》。在抗日战争时期★◆,环境十分残酷,报社工作人员一手拿笔一手拿枪,坚持游击办报★■★◆★★,创造了“八匹骡子办报纸■◆”的奇迹◆■■■◆◆,行军中只要有24小时驻地时间就要出一期报纸◆■■。■★■★“七进七出铧子尖”的故事就发生在平山县南滚龙沟村。在乡亲们的帮助和掩护下,报社队伍在山里坚持了40多天不间断出报■◆■,后转移到无人区继续办报。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晋察冀日报》还在1944年编辑出版了全国第一个版本的《选集》,共收入29篇著作◆■◆,约46万字◆★■◆★◆,所选文章大都是抗日战争以来的作品,装潢形式有五卷分订的平装本和烫金封面的精装合订本。这个版本的《选集》出版后◆◆★■■,胶东新华书店、大连大众书店及渤海书店曾加以翻印。邓拓领导的《晋察冀日报》出版《选集》一事,受到的称赞,认为这是全国第一个版本的系统编选著作的选读本◆■★◆■。《晋察冀日报》办报10年半时间,共出版了2845期。

  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的前身是《新华日报》(太行版)。早在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长江版)在汉口创刊,受中央长江局领导,年底在太行山筹办《新华日报》(华北版)。1939年1月1日,《新华日报》(华北版)在山西省沁县正式出版■★,为中央北方局机关报。1943年10月1日,《新华日报》华北版改为太行版◆■★■,成为太行区党委机关报,社址先后设在涉县的桃城村、七原村、西戌村。抗日战争胜利后,晋冀鲁豫中央局首脑机关搬到邯郸市。1946年4月,晋冀鲁豫中央局准备办一份机关报,由张磐石任社长和总编辑。应张磐石要求,将《新华日报》(太行版)一分为二。一支人马留在涉县继续出版《新华日报》(太行版),1947年2月28日终刊;另一支人马来到邯郸市,成为创办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的班底。创办新的机关报就要有一个报名★★★,最初,拟取名为《晋冀鲁豫日报》或《太行日报》,委托正在延安开会的晋冀鲁豫中央局副书记请示后再确定。向作了汇报,说:“为什么你们不叫人民日报呢?”他认为办报纸不一定要以地区为名★■★★★★。连声说:◆★“好,这个名字好,就用毛主席给起的名字◆◆★■◆◆。”应之邀★◆◆■■,还题写了“人民日报◆★★★”四字报头◆◆★◆,这是第一次题写★■■◆“人民日报”报头。

  《晋察冀日报》的前身是晋察冀边区的《抗敌报》■◆■★◆■。1937年12月11日■◆★◆★■,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主办的《抗敌报》在阜平县城文娴街创刊。它是中国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创办的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1938年4月,《抗敌报》改为晋察冀边区党委机关报。4月10日■◆★◆,邓拓开始担任《抗敌报》报社主任。8月16日,《抗敌报》从第63期开始出铅印版,由三日刊改为隔日刊。《抗敌报》历时3年,共出版了456期。

  在西柏坡,受之约,欣然为新版《人民日报》再次题写报头。挥毫泼墨一连写了4行“人民日报■★★”共16个字,交给转《人民日报》编辑部。新的报头题字在刻板后送给审阅,在其中的四个字上画了圈表示认可,而且还说:“人民日报这四个字,两头两个字要大一些,中间的两个字要小一点才好看。”时光匆匆,转眼已经过去70多年了,人们熟悉的《人民日报》“毛体◆★★■◆■”报头仍沿用至今。

  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在炮火中诞生,在硝烟中成长★■,它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地方性报纸到全国性大党报的特殊奋斗历程★■◆★★。这里面包含着党中央的正确决策,也包含着报业老前辈们艰苦创业、忘我奉献的牺牲精神■◆◆。在办报过程中,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作家,比如著名作家杨沫,正是长期革命实践的锤炼和厚重的生活积淀,才成就了她的恢宏之作《青春之歌》◆★。当年,她就曾生活战斗在阜平的麻棚村和鹿泉的东焦村★■◆★★。这部巨著也是从那时开始动议■■★★◆■、酝酿、构思和写作★◆■,到1958年正式出版的。

  按当时的分工,华北《人民日报》由时任书记处书记兼华北局的负责,华北局第二书记审阅大样。原《晋察冀日报》社长、总编辑邓拓改任华北局政策研究室主任。原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社长、总编辑张磐石任华北《人民日报》社长兼总编辑◆★◆★★■,副总编辑是袁勃、安岗、王亢之■◆■★◆,秘书长为马健民(杨沫爱人),副秘书长郭渭。下设秘书长办公室、秘书处、机要科、人事科、编辑部★■、采访部、电务部★◆★、经理部、发行部、计划财务部、交通班等部门。其中采访部又称专职记者部,与新华社华北总分社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其工作人员具有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的双重身份,记者采写的文稿主要由《人民日报》刊登★★■■◆■,另外还设置专人负责编辑各分社的来稿■◆★,汇编成《总分社通讯稿》,供《人民日报》编辑部选用,选其精华向新华总社发稿,每月一册◆■★。采访部主任由《人民日报》副总编、新华社华北总分社主任安岗兼任,副主任是邵红叶和李庄,下设采访科,李千峰任科长,萧航任副科长。